首页 > 精彩资讯 > 蒙古人的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人的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4-10 08:40:50

蒙古族为我国少数名族中的主要民族之一,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是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其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烙印。

那么,下面就随小编一起从的角度去了解一番吧!

【详解:蒙古族的生活习俗】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对比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

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不过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

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合适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合适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不过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有:那达慕、白节、马奶节、燃灯节、拜火节、祭敖包、麦德尔节、塔克勒干节。

那达慕: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

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等。

白节:古代蒙古人把农历春节称希恩吉尔,即新年。

也有称白节或白月的,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关于蒙古族春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一是据五世

黑白算答问一书所说: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

马奶节:蒙古民族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火节:亦称拜火节。它主要来自古代蒙古族对火的崇拜。

祭火仪式是在农历12月23日晚间举行。祭火的习俗是蒙古族自古就有的,这是农历年的前奏。祭火开始前,全家人都到庭院中(也有的在火塘前、灶前),主祭人(家庭的长者)先要摆上祭品焚香。然后取一捆柴草点着,将黄油、白酒、肉(牛羊肉)等祭品投入火堆里,在长者率领下,全家人向火堆磕头。主祭人还要祷告,大致内容是:多亏火神的庇佑,有些不干净的东西扔进了火里,请火神原谅,保佑明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祥幸福。

在蒙古族人看来,火是神圣的。一家一户的祭火,有继嗣之义,举行婚娶大事、新年,都要祭火。

祭敖包:每到这天,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竖立经幡,并将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麦德尔节:麦德尔节是纪念弥勒佛的节日,节期在正月十五日,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节日当天,每个黄庙都挂出弥勒佛的像,附近的牧民都来寺庙敬献供品,烧香叩拜。寺庙如果有活佛,就由活佛主持,没有活佛则由大喇嘛主持。

拜完佛之后,大家由固孜达旗长)带领进行射箭、赛马、摔跋等蒙古族传统娱乐活动。

塔克勒干节:塔克勒干节是蒙古族每年要举行的一次大型的以部落为中心的祭敖包活动,时间在夏季。敖包一般置在水草丰美的高山丘陵处。祭敖包可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山,它是蒙古族对自然崇拜的表现。

祭敖包时,同一部落的牧民们都骑着马、骆驼,拿上酒肉等来到本部落敖包所处的山上。届时,人们先献哈达,然后由活佛或大喇嘛领着众人绕着敖包诵经(此时妇女不能参加),愿老天降福于人间,赐予人们平安无事;如果遇上旱灾,那就祈求老天下雨,使大地水草丰盛,牲畜兴旺。祭完敖包以后、开始进行赛马、摔跋、射箭等蒙古族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蒙古人的习俗】

蒙古族的习俗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讲,分别是饮食、居住、礼仪和节日。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肉食、奶食和粮食。蒙古族一般是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上和中午一般都是喝奶茶泡炒米,而晚上则是吃羊肉、包子等。

蒙古包是蒙古族最为传统的居住形式,其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使用的,其很容易搬迁;另一种是冬营地的,其是半固定式的。

蒙古族很讲究礼仪,他们对于外来游客都是非常热情的,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随后主人会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鞠躬;对于一些重要的游客,其会献上哈达,这也是蒙古族中礼仪最高的一种形式。

蒙古族有很多传统的节日,比如那达慕大会、马奶节、敖包节等,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为传统的,其在那一天是很热闹的,他们会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比如摔跤、赛马、射箭等。

蒙古族是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于东亚、中亚地区。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蒙古人的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其音乐、舞蹈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上一篇 :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