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京族哈节

京族哈节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4-03 08:40:04

也称为越族,是境外越南的主体民族,而在我国境内,京族则是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东兴市的“京族三岛”上。虽然人口不多,但京族人依然保存、传承、发展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今天要介绍的京族唱哈节,就是这样的一个。

【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之京族的唱哈节】

唱哈节亦称“哈节”,是京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哈”或“唱哈”,在京语中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也就是京族的歌节。每到哈节期间都会举行如迎神,祭祖,唱哈,送神等等活动。

唱哈节的具体日期各地有所不同,万尾、巫头两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八月初十,红坎村在正月十五日。各村的哈亭是节日活动的中心、哈亭雕梁画栋,飞檐高顶,亭内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内设有过去京家信奉的镇海大王等诸神神座和京族各姓祖先牌位。偏殿内设有坐位,听歌与宴欢时要按长幼次序人座。唱哈通常在下午三时宰猪祭神后进行,成年男子按家庭地位入席,妇女只能旁听。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一人,称“哈哥”,专司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是“哈妹”,一个待两块竹板,另一个拿一个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

歌的内容有民间传说、哲理佳话、爱情故事等。锣鼓声中,常有妙龄少女登台献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头顶天灯舞”。只见少女头顶瓷碗,碗上选盘,盘子里点燃蜡烛,两手端着酒杯,也各有蜡烛一根。载歌载舞时,三根蜡烛闪闪不灭,若是群舞,一片烛光闪烁,煞是好看。关于唱哈节有不少民间传说,其中一个说是古代有位歌仙,来到京族三岛,以传歌为名,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

她的歌声感动了许多群众。后人为了纪念她,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传歌,渐成节俗。

【京族节日——哈节】

哈节(亦称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

“哈”为京语,有两种解释:一是“歌”,一是“吃”。现在一般认为,这两种含义都兼而有之。

“哈节”京语称“盖殿耽”,可译为“歌节”、“祭神节”(神吃)、“乡饮节”(人吃)等。哈节的来历,有几种传说:其一是说,北部湾岸边的白龙岭下,有一条巨大的蜈蚣精,凡有船只经过,它都要吃一个人,若不送给它吃,它就兴风作浪,把船掀翻。后来有一个大仙(镇海大王)诛杀了蜈蚣精,把它碎尸三段而成为“京族三岛”。于是京家尊奉镇海大王为护岛神,立庙祀之,每年都到海边迎接镇海大王到哈亭来享祭,这就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其一是说,在越南陈朝时代,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歌授舞为名,发动京族人民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深受京族人民敬仰。后来人们用歌来歌颂和怀念这个歌仙,久而久之就成了哈节。

哈节在哈亭内举行。哈亭在辛亥***以前都比较简陋,只是木柱草盖的亭子。如今全是木石结构的庙宇式建筑,结构坚固美观,屋脊正中塑双龙戏珠图案,内分正殿和左右偏厅。

正殿供奉诸神灵神位。左右偏厅均砌着三级由高而低、顺序排列的木板或石条台阶,可容一两百人坐席。它具有神庙、宗祠、歌厅、乡饮亭、村社议事堂等功能。

红坎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巫头、澫尾在农历六月初十日,山心在农历八月初十日。在哈节来临时,家家户户把庭院打扫干净,布置一新,并备好菜肴,准备待客。哈节到来的那天,全村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云集于哈亭内外,兴高采烈地欢度佳节。整个节日的活动,大致为如下过程:

京族哈节

在哈节的前一天,村民们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座到海边,把本村信奉的诸神灵请进哈亭。

这一天,有的村还举行盛大的斗牛活动。斗牛结束后不论胜或负都拿来宰杀煮食。斗牛是揭开哈节的序幕,山心岛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无论你在哪里做买卖,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尽管你的买卖繁多百过头,八月初十也要回家看斗牛。”

祭祀仪式与当地汉族在祠堂里举行春秋二祭大体相同,有主祭、陪祭、礼生(司仪)、执事(传递祭品者)。祭神时,先由主祭读祝文。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