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东北婚礼庆典门 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东北婚礼庆典门 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5-02-25 08:44:08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是大部分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提到东北,除了想到这首歌以外,还能让人想到的是东北人豪爽的性情,还有就是东北的大碴子味,这些都是东北人的特点,东北也有自己特色的风俗,今天我们就了了解一下东北的成亲风俗,看看东北成亲风俗都有哪些流程。

【东北结婚风俗流程】

1.敲门:成亲当天新郎去迎亲时会遭遇新娘家人的阻拦,新娘家人会紧闭房门不让迎娶队伍进去所以新郎就要在外面敲门,直到门打开。

2.认亲:新郎在接到新娘前要先认识新娘家的各位亲戚。

3.新郎改口:新郎改口叫女方父母为爸妈。

4.吃面条:一碗面两个鸡蛋,新人要互相喂给对方吃,这样也是为新人讨一些好彩头。

5.向尊长奉茶:在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要分别拜见对方的父母并敬上茶。

6.婚礼:成亲地点往往按照新人的想法来选择,要请司仪主持,婚礼仪式结束后要宴请各位亲朋好友。

7.送入洞房:两位新人进婚房的时候其亲朋们也会进去,然后还会闹洞房以缓和新人的紧张气氛,但开的玩笑要适当不要闹的当事人不愉快。

1、新郎接到新娘以后,回到新郎家,新娘要开始认亲,除了公公婆婆,还有其他近亲家属。

2、接着是新娘改口,新娘改口叫新郎的父母爸妈然后给公公婆婆敬茶。

3、要挂钟,是由新娘这边的弟弟完成,亲弟、堂弟、表弟都可以,怪钟完弟弟要把盒子带回女方家。

4、下面,就是装箱,由新娘这边的哥哥听从主持人安排来装箱。

5、叠喜被,由嫂子来帮助新娘完成的,新郎家或许新娘家的嫂子都可以。

6、坐福是东北成亲的另一个习俗,在新床上放一块红布,然后让新娘坐在上面。东北成亲典礼

东北的成亲风俗里,新娘在婚礼仪式前要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进了新房,新娘就要开始吃花生和红枣寓意着早生贵子。而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和在新房的宾客拍照留念。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酒店的婚礼仪式全国大致相同,主持人司仪主持完婚礼,新人轮番敬酒、送客。

按照东北黑龙江的习俗送亲的人必须要在中午十二点之前离开酒店。晚上新郎新娘要和父母一起吃团员饭。

【东北结婚风俗有哪些(东北结婚风俗流程)】

1.东北结婚风俗有婚礼前天下午,新娘的妹妹去新郎家贴窗花,收礼金,新郎进门后,娘家亲属招待男方接亲人员吃东西,新娘要把新郎的鞋藏了起来,新郎需要找到鞋子,才进行下一步。

2.结婚是指法律上称为婚姻成立。

3.是指配偶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立配偶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并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及其他责任。

4.一、送亲按照东北结婚习俗,所谓“压车”指的是新娘的弟弟是必须要出去送亲的,“压车”时新人需给一个大红包,另外在送亲的时候新娘的妈妈是不能送嫁女儿的,新娘的爸爸就可以去,而妈妈在送女儿时要哭嫁,如果女儿也哭了,那就会让娘家人富裕起来,这叫做“洒金豆子”。

5.结婚按照东北习俗,在结婚当天,新娘进了男方家庭的门,就需要改口,要给婆婆头上戴花并改口叫爸妈,而爸妈也会给一封改口大红包。

6.当新郎新娘进入婚房的时候,就需要吃花生红枣象征着早生贵子,另外新房内的所有箱子和柜子都会堆上硬币,寓意着富贵,然后按照预定的时间去酒店举行婚礼。

7.这就是结婚的整个流程了。

8.回门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回门的风俗是一样的,在结婚后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会娘家,同时在太阳下上前要回到男方的家中,新娘回娘家,但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回男方家,如果新娘家是外地的很远,那就得九天后才能回门了。

【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楼主说的那个是具体一个地方的风俗吧我不太清楚

东北地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大多数的汉族以外,还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

一些文化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婚俗也是一样的相互融合,有自己的特色。

在我们东北地区,定亲一定要有媒人。就算李家的小伙看上了张家的姑娘,两人你有情来我有意,两家的大人也没啥意见,但也要象征性地请本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给做个媒人。这就叫明媒正娶。这种媒人最好当,只是在两家之间就一些面子上不好说的话,给传传话儿。无非是什么一些彩礼钱的事情。

彩礼分头茬礼和二茬礼。就是分两次把达成协议的彩礼钱拿给女方。这也不是随便的就拿过去,也要有个仪式叫过礼。过礼时,两个年轻人和双方的父母,还有三姨二姑妈等等和媒人相会在男方家里。

女孩要给在座的各位敬烟,相互引荐,认识一下。

过完礼之后,这准新娘就会用这笔钱给自己置办嫁妆。这以后呢,要看两个人相处得怎样,婚期定在什么时间。一般不会拖得太长时间,因为,只要不结婚,逢年过节,男方家里都要把姑娘接来过节的,这过节也不白过。男方家里的父母是要给没过门的准儿媳一笔钱。

所以时间长了,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般人家都是定下来以后,一两个月,三五个月不等,就张罗迎娶了。在迎娶之前,还要有第二茬礼要过。这次就把还差的余额一次性的付清,这一次又不必非要有个仪式了。一般由媒人把钱给姑娘带过去就可以了。也有的叫“干折干卷”,也就是讲好了多少彩礼钱,一次性的付齐,没有第二次了。

要是有的人家有大龄的男女青年,眼看着一年比一年年龄大了,可是婚事就是解决不了。不是高不成就是低不就,就要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零点放鞭炮的时候,要那个年轻人搬一下“荤油坛子”。东北人家都吃“荤油”,就是猪大油。

这就寓意“大婚动了”,表示着这青年人来年婚事会有结果了。

订婚以后,一般在年底秋收以后,就要准备迎娶了。东北的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

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冬天,卖了余粮和一些农产品后,是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家也还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图个喜庆吉利。

农村娶媳妇也有自己杀猪的。自己杀猪经济实惠,除了娶媳妇办酒席用之后,也好剩下过年吃。一般人家娶媳妇都是置办三天。

第一天,就是搭“喜棚”,用木杆和苫布在院子里搭个喜棚。再有就是杀猪,做一些准备工作。这一天没有外来的客人。都是家里的直系近亲属,东北叫“坐堂客(qiě)”,什么叔叔、姑姑、姨姨、舅舅、表哥表姐等等。这些人来,不光是做客,主要的也是来帮忙的,我们东北就叫“落(lào)忙”。

这些人负责搬桌椅洗刷餐具等等好些个活儿。这一天,也不正式的“放席”,厨师只作六个菜或八个菜,简单一点,因为都是家里人吃。第二天,就有外来的客人了。这就要正式的“放席”了,这一天就要有“落头忙”的,也就是在“落忙”的里面,他是“头儿”,领班儿的。类似于今天的司仪,也叫“支客人”。这个角色可是很重要的,婚礼办得顺畅不顺畅,那全要看他的指挥能力了。

因为东家此时会忙得晕头转向。而“落头忙”就是东家的全权代表,此人极富有经验。这一般都是村里多年来大家认可的人物,家家办事都要请他来主持。

这一天,还要设礼账,把接到的礼金一一记录,以后好记着来往。第三天,这天是正日子,就在这天迎娶新娘。在过去,都是女方送亲。

送亲的车天蒙蒙亮就出发了,要赶在天亮之前到婆家。送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姑娘上车,就叫做“上轿”,要由娘家哥哥抱着上轿,这叫做“抱轿”,没有亲哥哥的姑娘,就由表哥哥代劳。

由族中一位有威望的老人带队。那时姑娘的父母是不可以送亲的。结婚典礼时,要有一位老人代表女方,在酒席前说一些客气话。无非是姑娘还小,不懂事,要男方多多包涵。

对姑娘说,要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等等。女方家族中,也要安排一个小男孩“压轿”,到婆家后,要得到一笔“压轿”钱。到了婆家,新娘不能马上随便下轿。要在车门下面垫上一个高粱口袋。新娘要踩着高粱口袋下轿。预示着将来的生活会越来越高。

过去,还有迈马鞍子,过炭火盆的,新娘的怀里要兜着用红布条绑在一起的斧子和两棵大葱。寓意着有福和过日子充足充裕。新娘还要蒙上红盖头,一些同龄的小伙伴,就用拌上五彩纸屑的五谷粮,往新娘身上抛洒,有的调皮的孩子,就使劲地打新娘。这时,那姑娘的伙伴,年轻的伴娘就要掩护新娘,“且战且退”,往洞房里走。这时眼疾手快的新郎就要一把扯下新娘的红盖头,搭在洞房的房门上,不可带着进洞房的。传说,那样不吉利。

新郎这天也有特别的装束,那就是披红。所谓的披红,就是一些近亲,新郎的三姨二姑妈给新郎披红布,一般都是用红被面代替。这也有讲究,披得越多就越好,人气越旺。

进了洞房后,炕上要铺一床新被,新娘和新郎要抢着坐在上面,谁坐的面积大,将来谁最有福气,这叫做抢福。一般新郎都是象征性的坐一下。接下来就是新娘洗脸梳头。

这洗脸,要满满的一盆水,盆里要放上一些硬币。娘家来的一位小姑娘,要给挂幔帐。这事,婆家是要给劳务费的。就是坐席。席间就是新郎和新娘给来宾敬酒,新郎引荐认识一些亲戚。

东北婚礼庆典门 东北婚礼习俗有哪些

此时,“支客人”要全程陪着。答复“娘家客”一些问题。此时“娘家客”有着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婆家生怕哪点招待不周,被人家挑理。吃完饭后,总算“三拜九叩”忙完这一段了。娘家人要走了,还要给娘家拿上四双碗筷和一块肉,这叫做“离娘肉”。终于打发娘家人走了,公公婆婆此时长出一口气,总算把媳妇娶到家了,脸上还是喜气盈盈的充满笑意。

晚上还是一样的闹洞房。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无非是一些姑娘小伙戏弄新娘新郎。晚上,还要给新娘做一碗宽宽的面条,叫做宽心面。意思是新媳妇不要想念娘家,心里宽宽的不上火。有的人家,晚上还要请一位漂亮的惹人喜爱的小男孩睡在新人的炕上,叫做压炕。

希望新人将来也生个胖小子。

然后就是三天回门。当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新娘还不能在婆家过,要到一些直系亲属家去“躲灯”,信仰崇拜传说那三天,新媳妇不能看见婆家的灯,否则,方公公。就是对公公不吉利。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