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七夕节乞巧是指什么

七夕节乞巧是指什么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3-11 09:06:01

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因“七姐妹”的崇拜在7月7日晚上举行,所以取名为“七夕”。拜七姐、祈福许愿、乞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七夕节的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巧, 岁时风俗,是七姐诞(七月七)的一项习俗。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七天八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

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传统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七月初七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活动在七月七日晩上举行,故名“七夕”。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姻缘的姻缘巧配。

在早就的古代,我国便有牛郎织女的传说,它是农业社会男耕女织形态的反映。到汉代,这传说强调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她爱上了牵牛绳的农夫。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和凝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 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如今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乞巧活动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另一种是赛巧。

卜巧是一种带巫术色彩的活动,就是用占卜的方法确定是否得巧,同时,妇女们祈求智巧,预卜自己的未来命运。

民间卜巧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浮针试巧”,也叫做漂针试巧、丢巧针、投花针。

方法是在一个容器中盛以水,露天放置一段时间,待水面生膜后,投针或细草于膜上,看容器底部针影的图案花样,以验智巧。据说,针影呈云状,或花状,或鸟兽状及鞋、剪刀等状者,便是得了巧;针影粗如褪,或细如丝,或直如轴,就是没有得巧。

另一种方法是蛛网乞巧。

取一只蜘蛛,放到一个小盒里过夜,第二天看是否结网、结网多少等,以验智巧。网丝多而圆正者为得巧。由于得巧与否事关女孩子的未来命运,无论是卜巧者本人,还是亲友无不共同与之,是故才经常会展现得巧者互相祝贺,输巧者伤心至泣的情形。

还有一种“种生乞巧”的方法,七夕之夜,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供牛、女,并乞巧。将长至数寸的五谷芽,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看来,“种五生”其实也是一种求育巫术。

赛巧,也叫比巧,就是妇女之间通过比赛看谁心灵手巧。最常见的比巧方法是穿针乞巧,也叫做金针度人。这是流传最久的乞巧方法。其法于七夕月下以丝缕等穿zhenkong ,先穿过的便是“得巧”,落后的则“输巧”。

七夕节乞巧是指什么

【古时七夕节乞巧是什么意思】

乞求巧手艺。乞巧,是七月七的一项习俗。

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七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据说,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乞巧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对月穿针

这是一种针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南朝梁诗人刘遵七夕穿针诗云: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对月穿针是不容易的:七夕之月即使再亮,也是弦月之光,并不能朗照,而且时有微云漂浮;再则,所穿之针称为七子针,这是种特制的扁形七孔针,即针末有七个zhenkong 。

【乞巧是什么节日乞巧节是指什么】

1、乞巧节是指七夕节。

2、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 ,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

3、每到这一天,七个姑娘凑在一起,兑面兑油兑钱,包饺子,炸麻花,买西瓜,买酥糖,夜晚在一起过节。姑娘们还唱乞巧歌:“小香炉,冒高烟,我请七仙下凡间。不爱姐姐好绒线,但求给双巧手段。”

4、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糖人的老汉,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这姑娘丑得没法说:一头秃疮流黄脓,麻脸豁嘴,罗锅腰外加罗圈腿。

谁看见谁恶心。别看她长得丑,可是她逢集赶集,逢会上会,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长大当娘娘。”谁听了谁笑话。

5、话说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觉得有人叫她,睁眼一看,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面前,对她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该当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来给你梳妆打扮。”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头上一梳,秃头立刻长出满头乌发;又拿出官粉往她脸上一搽,麻脸立刻变得白嫩无比,赛过鲜花;拿件大红衣往她身上一披,罗锅腰立刻挺了;百折裙子往腰间一系,罗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绣花鞋往脚上一穿,赛金莲花开,丑姑娘变成了一个美女。

6、七仙女又教给她各种活儿,这样一来姑娘不但变得美貌无比,而且心灵手巧,什么都会。

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见了人人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进京城,封为正宫娘娘。

7、此后,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赐给她们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后来的乞巧节,有的地方也叫乞俏节。

本文标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