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人性论 人性论观点有哪些
我国文化百家争鸣,各个文化争奇斗艳,有着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法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社会科学的核心思想,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并且提出了富国强兵的理念。你对法家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法家的人性观是怎么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家人性论是什么?人性论观点有哪些?】
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荀子的性本恶思想主要表现为:人的感官欲望的无法满足状态,他在《荀子·性恶》说:“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他认为,正是在人的本能的功底上,产生了人的财产占有欲和好利之心。《荀子·荣辱》中写道:“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秀,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同时还认为,人的共同心理是好荣而恶辱,从尧舜到庶民百姓没有什么差别,而人世间最值得荣耀的就是掌握社会科学权利。《荀子·王霸》里谈到:“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为圣王,兼制人,人莫得而制也,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本性是不尽合理的,这就应该借助于开展深入的社会实践来矫正,即‘化性起伪’。
法家先驱及代表人物或先于荀子谈到了或在荀子之后拓展了这一人性论思想。《管子·禁藏》说:“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
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人性好利的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要。《商君书·算池》里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而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人有这种生存需要,从而,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
《商君书·算池》:“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商鞅认为,人的本性与生俱来,人的终生就是追逐名利的终生,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制于好利的本性。这种人本性论应用在社会科学上就是追求爵位,经济上就是追求田宅。
《商君书·错法》中指出了统治者恰恰可以利用此人性论实现自己的统治,“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的人性论,部分的受了荀子的性恶论的影响,同时,也继承了商鞅的人性好利的观点。
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他以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每个人都有欲利之心,人的任何行为都受好利的本性支配,即使是父子、君臣之间,也是计利而行的。韩非举出了社会上的溺婴习俗说明这一已经演化为自私自利的思想。《韩非子·六反》:“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韩非认为,儒家所说的君臣之间以忠信仁义相待,是不可靠的。
《韩非子·难一》:“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重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法家人性论是那个时代的反映,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等价交换在人们利益上的反应,也为法家法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功底,在一定意义上讲具有历史进步性。
小结: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社会科学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功底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韩愈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
韩愈的人性论观点是:“性三品”,主张人性有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
韩愈认为,人生于“天命”,人性也是有“天命”而成,并进而在此基础上认为人性的三个等级和五项道德都本于“天命”。现实意义上就是以人性的等级来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认为劳动人民是“下品”,统治阶级是“上品”,处于两者之间是中品。
他举例说,周文王在娘胎中,其性就是善的,生下来便是圣人,可是周文王的儿子管、蔡,虽身受周文王的教化,仍然干了背叛周朝的坏事,因为他们的本性是恶的。
“性三品”说成为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性决定了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性的等级不同,教育的作用也不同。
2、由人性等级规定教育的权利。“上可教也,下可制也”,本质上就是指不同品性的人享有不同等级的教育,只有“上品”的统治阶级才能接受教育,而“下品”的劳动人民却不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能被改造为“畏威而寡罪”。
3、由人性等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
韩愈认为,人性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内容,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性,就必须以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以达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的效果,最终达到“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