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的弱冠之年
我国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大国之一,我国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岁数,各个岁数都会有自己的称谓。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岁数称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
0-1岁:孩提、襁褓
孩提
2~3岁的儿童。
幼儿时期·孩提之童。——《孟子·尽心》是古代对人岁数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
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2-3岁:孩提
泛指2到三岁的小孩
8岁:童龀
童龀
“童龇”,通常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九龄
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亦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古者谓岁数,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
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
」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
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
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咀荃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岁数,齿亦龄也。
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
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汉·郑玄注:「年天气也。
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言与尔三者。
明传业于女,女受而成之。」
释义
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13-15岁: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根据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当时冯自由年十四岁,称“年逾舞勺”,是舞勺指十三岁矣。
舞勺之年-基本内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疏:"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后以指幼年。
又以舞勺代指十三岁。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从而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岁数,即15至20岁。
也指束发的头饰。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通常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对比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我问过道士,假如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成童
语出:(1).岁数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
”《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献黄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门,能备诵《书》《诗》。”(2).引申指神童。鲁迅《我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张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志学基本内容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
《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对比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岁数,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
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岁数,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颀《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弱冠
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岁数,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通常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
古人男子“弱冠之年”是指几岁?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二十 ,开始扎头发
弱冠之年前面是什么之年?“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逾弱冠”――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弱冠之年是多少岁?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什么弱冠之年是男子20岁的年龄。
弱冠之年,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指年纪刚到成年的时候。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称谓“弱冠之年”“而立之年”“杖潮之年”指代的年龄分别是男子20岁30岁和80岁。对还是错?完全正确,是杖朝之年,你大错了
男子的弱冠之年是指多少岁男子20岁是弱冠之年,男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
弱冠之年的冠是什么意思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之年什么意思?您好,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
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