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做什么节?重阳节为每年的九月初九,在我国是一项对比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那么,重阳节有什么习俗活动?农历的九月给你带来的不只是金桂飘香,还有令人愉悦的小长假,农历九月和小编一起了解暮秋的美好。
【重阳节又叫做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做什么节?
重阳节又叫做“敬老节”、“老人节”。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
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地列入首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活动?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便提到了重阳节的两个习俗活动——登高、插茱萸。除了登高、插茱萸,还有其他的习俗活动,如赏菊、放纸鸢等等。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佩茱萸
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越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祛火、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山驱风邪的行为,重阳节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们用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自然气候变化。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
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 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我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每个人的运势都不会一帆风顺的,而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想要了解自己运势的走向,就快点击下方的【精品测试】看看吧!
【重阳节又叫什么节】
重阳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吕氏春秋》有记载。当时有一种以庆祝丰收为名,祭祀天地之神和祖先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之神和祖先的恩赐。
九重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中就有提及。
屈原送别写道:“聚重阳入帝宫,十日初建清都”。这里的“重阳节”指的是天,不是节。
汉代《西京杂记》记载古人有重阳节戴山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习俗。魏晋左右,重阳节就已经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三国文帝曹丕的《九天·钟繇》中,重阳之宴写得很清楚:“年至月,忽回九月九日。是九个太阳的数目,太阳和月亮要合在一起。
通俗而有名,适合长久。要享受一顿酒席。”
晋代学者陶渊明在《闲九天》诗的序中说:“闲时爱重九之名。
聚英园,一边捧着醪,一边空手到九华,言语间珍重”。这里提到菊花和酒。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从那以后,它就成了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明朝,九月重阳节,皇宫会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会亲自爬万岁山庆秋。
重阳节、除夕、清明节和中秋节合称为我国四大传统祭祖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旅游赏秋、爬山、看菊花、插山茱萸、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活动。
同时举行各种大型宴会。这些习俗由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是早期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又叫“重阳节”、“晒秋节”、“踩秋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在我国古代,九是阳的数字。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节,又称初九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