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农历每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

农历每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9-26 10:00:00

本文主要从农历年份天数和农历月份天数的角度入手,探究农历的历法规律。通过对比农历和阳历,叙述农历历法的特点,解析农历每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的规律,以及与节气的相关性、二十四节气、农历新年等话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农历天数与月数的概述

农历,是又称阴历的传统历法。由于农历是以月亮的周期为基础,因此每年的天数变化不固定,大多在355天至385天之间。农历月数也因此变化,最少为12个月,最多为13个月。春节每年都会在阳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即依据农历来规定的时间。

农历年份天数的规律

农历的年份并非像阳历一样每年365天,它的天数是由月相周期决定的,因此一年只能有354天或355天或384天或385天,需要“闰月”来调整。即从正月开始到腊月结束,如果间隔不足29天就追加一个“闰月”,追加后当月的日子重新编号。这样,一般的农历年只有12个月,而有“闰月”的则有13个月。

在现代农历计算,按照二十四节气分14月,前12个月为29或30天,润第13个月也只有29或30天,不再是阳历上的30天。所以,经过多年调整,一般农历年份为353,354或355天左右,而有润月的农历年,则为383,384或385天左右。

农历月份天数的规律

农历按照月相原理确定,故每月初一都是月圆之日。但由于月球绕地球运行时其轨道稍有摆动,月亮与地球距离在不断变化,致使每一月的大小并不稳定,平均约为29.5天。由于习惯原因,农民在古代又以十天为一周,以所谓初一、十五为本月中旬,又以初一为算月首, 即使是29天的,也认为是满月,30天的,也认为是短了一天的满月。

在农历的每个月,该月的15日被称为“望”,称“上望”或“下望”,而以22日前后为“缺月”。

每个月都有一个特别指定的名称,最典型的当属农历正月和腊月。正月是一年之始,其名称带有“春”的意思,腊月是一年之末,其名称带有“冬”意。其余11个月,各有不同预示和寓意。

农历与节气的相关性

农历每年多少天,每个月多少天

农历和节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二十四节气,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甲子周期里,太阳所在的黄经共分成24个等份,每个等份落在黄道上的特别指定位置上,这些位置被分为12个“地支”,并被称为“节”,每个节的名字对应着一种自然现象或气候变化。而这些节气,正好也是按照传统月份划分的。每个月有两个节:一个叫“节”,一个叫“气”。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的关系是这样的,它们的开始时间是在固定的农历日期,即节气的中气时刻,而不是阳历。农历中气划分是以朔望月平均为周期进行,因此实际节气的开始时间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随着朔望月的差异存在一定的浮动。这样,通过对比1984年至2043年的85年平均值,五大纪念日除了放假时间不太一样外,其它时间基本上是稳定的。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又称“天气节气”或“农气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遗传下来的,和其他节日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放假日,但它是人们依据自然变化,特意安排农事活动、仪式活动的时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从节气的起点“立春”开始,循着黄经360° 反推到你当地度数对应的时间。农历二十四节气大致分为四季,具体盛行月份如下:

春季:立春(2月4~18之间)、雨水(2月19~21之间)、惊蛰(3月5~7之间)、春分(3月20~22之间)、清明(4月4~6之间)、谷雨(4月19~21之间)。

夏季:立夏(5月4~6之间)、小满(5月19~21之间)、芒种(6月4~6之间)、夏至(6月20~22之间)、小暑(7月6~8之间)、大暑(7月22~24之间)。

秋季:立秋(8月7~9之间)、处暑(8月22~24之间)、白露(9月7~9之间)、秋分(9月22~24之间)、寒露(10月7~9之间)、霜降(10月22~24之间)。

冬季:立冬(11月7~9之间)、小雪(11月22~24之间)、大雪(12月6~8之间)、冬至(12月21~23之间)、小寒(1月5~7之间)、大寒(1月20~21之间)。

农历新年

农历新年,又称农历新年或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各族人民团圆、庆祝丰收的节日。农历新年通常在每年公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间的第一个月初一开始,依据农历来规定时间。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象征着新的开始,是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前夕,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窗花等进行布置,制作并食用各种年节食品如团圆饭团、元宵、腊肉等,还会燃放烟花,迎接新的一年。

总结

农历作为传统历法,通过月相变化来划分时间,具有独特的历法规律和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多个方面的分析,详细探究了农历每年和每个月的天数规律,以及与二十四节气、节气、农历新年的相关性,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农历历法。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