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中华隐士 古代四大隐士分别是谁

中华隐士 古代四大隐士分别是谁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9-25 10:17:23

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时期,人们都可以选择出生或入世,出世的人往往被称为隐士。在古代,相当一部分人是隐士。所以民族文化带你去了解古代四大隐士是谁。

【古代十大隐士】

颜回

颜回(521-481几年前)春秋末期的山东人。字子渊,孔子最骄傲的学生。雍也说他一顿饭,一勺饮料,在小巷里,人们不能担心,回来也不会改变快乐。谦虚,渴望学习,不要生气,不要两次。他非常尊重老师,一直尊重孔子。以他的美德而闻名,孔子经常称赞他。不幸的是,他死得早就。自汉代以来,颜回一直被列为72位圣人中的第一位。当文人向孔子牺牲时,颜回被单独牺牲了。从那时起,历届统治者不断增添他的头衔。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一位著名的隐士,被称为山中宰相。他出生在南朝梁时期的丹阳莫陵(现在是江苏南京)。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药剂师、炼金术士和作家,晚日隐居在华阳,死于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茅山学道士的代表。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岁),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渊明这个词是众所周知的。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是死后亲友的私人称号。旬阳柴桑人(今九江市)是东晋晚期和南宋早期的诗人、诗人、散文家和田园诗人。

严光

严光东汉隐士,祖籍紫菱和余姚。东汉建武元年(25),刘秀成为光武帝。严光改名换姓,逃到了其他地方。刘秀念旧,叫人画了他的像到处寻访他。派遣大使和马车到京都洛阳。刘秀叫他做谏议大夫,他拒绝。他回到富春山(现在在桐庐县)务农、读书和钓鱼。他在家里去世,享年80岁。诏郡县捐赠了数百万金用于安葬他。他的坟墓在陈山(客星山)。

【汉初的五大隐士(汉朝四大隐士)】

1、秦末汉初五大隐士都是谁。

中华隐士 古代四大隐士分别是谁

2、汉初的五大隐士。

3、西汉四大隐士。

4、东汉末年隐士有哪些。

1.秦末汉初“五大隐士”是指黄石公、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2.黄石公,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

3.在《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

4.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

5.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和《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6.”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

7.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8.“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黄老之学的博士: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

9.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别职掌:一曰通古今。

10.二曰辨然否。

11.三曰典教职。

12.后来他们隐居于商山,曾经向汉高祖刘邦讽谏不可废去太子刘盈。

13.后人用“商山四皓”来泛指有名望的隐士。

【古代只有四个真正的隐士,你知道个吗】

自古文人多以隐者为高洁。然而真正的隐者又有几个?屈指数来,还真不多,仅四人而己。

“不食周粟”的伯夷和叔齐

伯夷和叔齐弟兄俩算是最早的隐士,他们的父亲孤竹国国君欲以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而叔齐偏要将位让给大哥伯夷。让来让去,两人都不即位,于是一同逃往西岐。

古人为了一个帝位,父子相残,兄弟互杀实乃常事。而这两位仁君却是真的不想当国君,想隐入山林。以今日的眼光看来,他们是不是也隐得迂阔了一点?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这一让,不就等于置责任于不顾?此种隐法,虽其德可钦,而其行却未必可嘉。可不是吗?后来整个商的国土(当然包括商的封国孤竹国)都被姜子牙带着周文王占领了,若不是姜子牙看出这两人是义士,他们俩兄弟就都会殒命于乱刀之下。而天下宗周之后,这两兄弟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上。

真的隐士,其节令人感动的同时,我还是要用鲁迅先生的话来批评二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种把某种德行推崇、实践到极致的作法,在生活中是行不通,也没法学的。甚至是荒谬或者迂阔的。这也注定了真的隐士是极少的,少到只有“标本”。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也许你会问:难道陶渊明不算真正的隐士?

陶渊时算是继伯夷、叔齐之后的真正的隐士。然而,陶渊明的隐居理想也不是很早就有,或一以贯之的。跟所有读书人一样,陶渊明也曾经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他出仕多年,功业不成,二十九岁时第一次隐居,那时隐居是当中小地主,日子过得不错。在年过不惑、为母丁忧三年期满之后,他怀着“四十不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

出仕多年,陶渊明没有为五斗米折过腰吗?这肯定不太现实。只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折腰屈辱积累之后,那种折腰的屈辱实在令他无法再忍受。终于在彭泽县令任上,他被要求折腰迎接上司时,这次要求就成了压垮他忍受力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毅然挂冠,赋《归去来兮》,潇洒而去。这一次,他才做到了真正的“不惑”。这“不惑”和坚定之中,有他闲居多年对田园生活的真正的热爱。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隐者。

历朝历代隐士聚居最多的地方莫过于终南山了。但终南山这个地方假隐士居多,更多人到这里来的目的不是当隐士,而是借隐居抬高自己的身份,标榜自己的清高,以此等待官府或朝廷的启用。隐,不是这些隐士的目的,反倒是他们求官的捷径。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终南捷径”。

这再一次雄辩地证明,只有假隐士才能建功立业。

“大隐隐于市”的袁枚

一直生活在闹市中的清朝乾嘉时期的袁枚是一个真正的隐士。

世人没有谁说袁枚是隐士,只因为袁枚“隐居”的艺术性太高。可以说他是古代第一个“大隐隐于市”的隐士。他乐于隐,隐且快乐着,隐且潇洒着,隐且滋润着。

也许你会问,隐居还要艺术性吗?当然是要的。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有高超的艺术性隐含其间。

且看袁枚隐逸的艺术性何在。

袁枚第一次辞官后,并没有隐居到山野里去。而是在在辞官前就在他为官的南京江宁这个富庶之地买下一所旧的别墅加以改造、扩建,建成了一座私家园林别墅——随园。

袁枚将其作为日后隐居之地。这也可见袁枚身在仕途,心在民间。

第二次辞官之后,袁枚就隐居在这座随园,对其进行一建三改,六次写《随园记》。随园豪华舒适到什么程度?两江总督尹继善想用来作为给皇帝接驾的行宫。由此其舒适豪华的程度可见一斑。只是袁枚不愿意这么做。

袁枚一改隐居必到山野的“传统”,就“隐居”在这样一个地方,江南历来是文人荟萃之地,南京更是江南zhengzhi、经济、文化的中心枢纽,是江南乡试、皇帝南巡召见的重要场所。袁枚置身其间,优势显而易见。

这里还是秦淮风月之地,富庶繁华,有着浓郁的江南商业氛围、世俗风情。袁枚自然也要受到感染。其实,袁枚就喜欢这些。所以他的隐逸生活完全突破了传统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模式,自立在既有的人生观和士的观念之外,带有浓郁的商业性和世俗特点。他既保持个体自立,却又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特别是与文官阶层保持密切的往来。他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隐士和布衣,于世情多了一份通达与圆融,也不追求“致君尧舜上”的抱负理想,于zhengzhi多了一份清醒与自立。

袁枚经常在随园举行大规模的文宴,最初的到访者多是现职官员、举子、文士,到后来发展到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以至凡过南京者必到随园,以到此一游,与袁枚有一面之缘或一饭之缘为荣。来访者的多样性与流动性,对扩大袁枚的影响极其有利。袁枚一边结交有力者以求支持,一边发现真正的文士加以提携。

而对于为官的那些琐事、俗事,他早已忘了,忘得干干净净,一点儿也不留恋。

一个彻底摒弃了为官之念的人,一个完全纵情于世俗生活中的人,难道不算是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和袁枚都是四十岁前后决定隐居。但袁枚比陶渊明醒悟得更早、坚定得更早。袁枚在科场、仕途,早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他追求科名,与众多的人目的不一样。别人求科名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求官。而袁枚则不然。他在《与姚补之秀才第二书》中很鲜明地说到他对待科名的态度:

无科名,则不能登朝;不登朝,则不能亲近海内之英豪,受切磋而广闻见;不出仕,则不能登山川之奇,审物产之变,所为文章不过见貌自藏已耳,以瓮牖语人已耳。

通俗一点说,袁枚的求科名是为了求得一种资格,求得一种社会认同,他迷恋滚滚红尘,他最爱的是交海内英豪,登山川之奇,审物产之变。一个志只在山川、物产、英豪的人,难道不是一个真正的隐者?

只是袁枚不想做一个伯夷、叔齐式的“传统”隐者,不愿做一个没有科名,不被官方认可的民间文人。

袁枚的想法自有其道理。

在整个封建社会,哪一个留传下来了的文人不跟帝王或主流生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就是“在野”的柳永,天天与歌妓为伍,看似没有生活在主流社会。但他这是仕途失意后的纵情,况且他的填词也属于“奉旨填词”,这样才能“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如果其填词不是“奉旨”而为,没有这个主流社会的源头,其词再好,也不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力量。

柳永纵情声色,是仕途失意后的放纵。是心在仕途,身在情场。袁枚与他正好相反。

曹雪芹的父辈与祖辈都与皇帝有关系,而且很亲密的关系。但曹雪芹十三岁时被抄家后,离开了主流社会,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生活。因而,他虽然写了伟大的《红楼梦》,他的一生经历也没能得到记载留传下来,以致成为了一个难解的迷团。

袁枚与曹雪芹是同年所生,袁枚的高明就在于,他离开了仕途却享有比在仕途时更多的资源,而又没有在官时的俗务之累。翰林的出身却让他拥有顶级的仕途尊荣和优裕。

袁枚的隐逸,是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的过程。仕途的杂事和礼节,他通过辞官一减了之。而身在仕途的方便和尊荣,他倚靠自己的资历、人脉,通过大设文宴,通过刊刻自己的著作和《随园诗话》,通过游历山河、交谊有力之士等不断获得。袁枚的幸福也是奋斗出来的。他靠奋斗一步一步成为一个大明星。以致所到之处,围观的人群把桥都踩塌了!

袁枚的一生积极进取,决不迂阔呆板。他与现实生活保持着零距离的关系。他的隐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多姿多彩的艺术。他的“大隐隐于市”的思想和做法,也深深地影响着无数的当代人~

本文标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