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属什么 1940年属什么
本文将围绕1936年和1940年所属的主题进行探讨。首先,本文将对这两个年份的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然后将分别从文化、科技、经济、教育和艺术五个方面详细阐述1936年和1940年的差异。
文化
1936年,正处于古典文化时期,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几乎占据了整个社会。艺术和娱乐的形式以戏曲和音乐会为主要形式,燕京八景、西湖十景等名胜古迹也成为了探访和追求的目标。
相对而言,1940年的文化氛围更显现代化。美国等西方电影、音乐、文学、艺术等文化在开始流行,国外作品翻译及改编成的作品也成为了国人喜爱的文艺作品之一。此外,“抗战电影”成为了当时文化的主要形式,影片内容以抗战为主题,传递着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
科技
在科技领域方面,1936年,缺乏自立的科学技术研究、教育机构和人才队伍,同时也没有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和制度体系支撑。除***、美国等国的一些进口工程和技术之外,国内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
而到了1940年,虽然中华民族陷入抗战的波澜壮阔之中,但科技的发展却日益迅猛。诸如抗日高科技研究院、机械研究所、**省立工学院等科研机构相继成立,不仅推动了国内工业的发展,也为我们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经济
就经济而言,1936年是中华民族经济的低谷时期。当时的机构各项政策没有太大变化,而这种平稳造成了一段时间的滞涨,因此,社会经济大环境显得较为平淡。
至于1940年,则是经济逐渐恢复的时期。由于抗战的缘故,机构实施了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例如“新四政策”、发行战时国储券等,不仅使国民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同时也为对抗外来压力保驾护航。
教育
在教育方面,1936年的高等教育机构稀少,师资力量有限。虽然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府,但是整体发展水平较之古代的国子监等高等教育不算有多少进步。
与之相比,1940年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众所周知,在此期间,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严格考试、招生文件的制定等组织工作,机构和社会各方对于人才人力进行狂热的投入,营造出一种全民汇聚势头下人才争夺战的生动、积极的局面,然而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加大。
艺术
1936年,文艺界的几位老师如鲁迅、郭沫若等人和他们所创办的文艺刊物,开创了文学艺术的新方向,为现代文艺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而到了1940年,抗战题材的文艺和美术作品突显出了时代的特点和创作方向。如《义勇军进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作品,以其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