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予与何诛是什么意思

予与何诛是什么意思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8-28 12:58:01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语义含义、文学典故、现代应用及教育意义等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以予与何诛”这一成语的意思和用法。通过深入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内涵和应用范围,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助力。

历史背景

“以予与何诛”这一成语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大食国(即伊朗)出使中原,献上了细软丝绸等贵重礼品,希望能够与中原建立贸易关系。但一些权贵却认为接受大食国的礼物是对中原尊严的侮辱,建议将大食国使者诛杀。当时,晋国大夫接到了这一提议,并表示自己会主张斩杀使者。

当下,另外一位晋国大夫陆终助听闻此事后,决定出面乞求主君不要听信这些信仰崇拜权贵的提议。他说:“臣的宗族在古代曾经为立下过汗马功劳, 如今新的使者仍在驿站逗留,我们就这样背弃信义、遗忘历史,为个别人的私利而犯下不道德的行为吗?” 陆终助的言辞感化了主君,晋国最终未将大食国使者治罪。

以后,晋国文人就以这句话“以予与何诛”来自比,表示不应该为个人私利而忘记公义和历史,进而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谚语和成语。

语义含义

“以予与何诛”的语义比较复杂。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拿什么去诛杀我”或者“你有什么理由诛杀我”。语义上,这句话通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反驳和质疑的态度,提问对方的行为或观点是否正确合理。比如,当别人指责你做错事的时候,你可以用“以予与何诛”来反问他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充分的理解和逻辑分析。

扩展开来,在当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也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冲动或偏执的人。例如,当有人因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情绪激动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予与何诛”来告诉他,很多事情不值得我们为之大动肝火。

文学典故

除了历史和语义上的含义外,“以予与何诛”这一成语还深深地扎根于古代文学中。 它不仅在《论语》、《墨子·用材》、《汉书》等经典文献中频频出现,还被郭沫若、余光中、余华、莫言等知名文学家运用在创作中。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以予与何诛”是白居易对于自己写诗的态度的一个阐释。他认为,自己所写的诗歌或许并不是最优美的,不过自己不管写得好或不好,也都无法逃避诗歌这样的文学形式所应尽的责任,因此就像放马一样随性而行。这种对于自我风格的诠释,成为后来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审美态度。

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以予与何诛”这一成语不仅得到了普遍应用,而且在不同的领域中催生出了新的词汇和语言风格。比如,“以予与何畏”就成了许多担任领导职务的人经常使用的提问方式,用来考察员工是否具备敢于发表看法的勇气和批判精神。同时,当研究人员在探讨某个科学假说的可行性时,也常常用“以予与何诛”来质问假说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教育意义

予与何诛是什么意思

最后,我们也能从“以予与何诛”这一成语中发掘出一些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内涵,尤其适合用于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首先,这一成语能够教会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应当冷静,不会被他人的指责和情绪左右;其次,这一成语也能提醒我们在以后的成长中要时刻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最后,这一成语也是学习语文时一个非常好的语言素养的培养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掌握表达技巧。

本文标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