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彩资讯 > 葬礼随份子 白事给礼钱注意事项

葬礼随份子 白事给礼钱注意事项

投稿人:增缘分网 2023-01-11 21:14:40

是非常注重传统和文化的**,我们去参加红白喜事的时候,肯定不会空手去,而是会随份子钱。当然关于份子钱究竟该给多少,不同地方也有着不同的习俗和规定,一旦给错的话,可能就会闹出不好的事情。下面就来具体了解一下,白事随份子钱都有哪些忌讳呢?

【白事随份子的忌讳】

多为单数

通常来看,去参加亲戚朋友白事的时候,打算随礼的话,那么给的钱最好是单数,不要是双数,因为双数都是去参加喜事的时候,才会给的数额。比如说,可以给七百块钱,五百块钱,或许是三百块钱。因为假如给偶数,也就是双数的话,寓意是成双成对,这样就好像是在诅***别人家里面还要死一个人一样,这是非常晦气和不吉利的,也会让对方觉得特别反感。

还有一点也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参加完白事之后,千万不要立刻回到家里,否则会将身上的污秽之气带回去。可以先去人气旺盛的地方,比如说火锅店,再比如说步行街等等,这样等到身上的晦气全部散去之后再回家,才是正确的做法。当然,假如参加完白事之后去寺庙,肯定也是不错的选择,能够净化身上的污秽之气。

葬礼随份子 白事给礼钱注意事项

钱财放置方式

在 咱们去参加白事的时候,随的礼钱肯定是人民币,将份子钱交给对方的时候,最好是人物头像朝外,这样做的原因,第一个是葬礼风水本身就是这样的,第二个也是显示出自己的尊重,以及对逝者的哀思。只不过现如今互联网支付很发达,所以很多人都不会直接给现金了,而是会在网上转账,这样其实也可以,不过不够隆重,显得有些随意。

假如是去参加不太熟悉的人的葬礼,自然是可以这样随礼钱,但假如是特别亲近的家人朋友等等,就不能这样做了,否则会亵渎到对方。与此同时,参加完白事回家之后,一定要将身上的衣服鞋子,全部都清洗一遍,还要放在阳台上面暴晒,千万不要直接将这个衣服鞋子放在家里或许是明天接着穿,这样是非常不吉利的。

不能随便乱带东西

网民假如去参加喜事,可能对方会发一个随礼包,或许是喜糖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带回家的,不过假如去参加白事的话,就不能随便从对方家里拿东西。比如说一些吃的和用的,都不能拿回家,因为这些都沾染着很多低迷的气体,针对自己身上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带回家之后还会对其他的家庭成员造成负面的影响和打击。

当然在参加葬礼的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首先衣着一定要得体,尽量要穿黑色或许是白色的衣服,千万不要一身大红大绿,这样会让自己显得特别显眼,也会显得自己特别不尊重。与此同时,千万不要浓妆艳抹,最好素颜,尤其不要涂大红唇,这样容易被打。另外在葬礼过程中,不要嘻嘻哈哈,也不要一直拿手机打电话。

【参加葬礼时送钱注意什么?】

用白包包钱。钱的多少根据当地风俗习惯即可。要到场时或者仪式前就要把红包给亲属。

参加葬礼或吊唁活动时,男女均应穿黑、蓝等深色服装,男士可内穿白色或暗色衬衣,女士不应涂抹口红,不戴鲜艳的围巾,尽量避免佩戴饰物,如需要可考虑白珍珠或素色饰品,避免佩戴黄金。

关怀及安慰对于亡者的亲属很必要,一些过当的举动例如嚎啕大哭应避免,在措辞上也应注意,作为慰问语一般可以说,“这次事情真令我悲痛,请节哀顺便。”“这次事情太突然了,衷心表示哀悼,请保重身体。”丧事时忌讳使用“死”、“惨”等使人联想到不幸的词汇。

葬礼会场是肃穆的,吊唁者言辞应收敛,高谈阔论、嬉笑打闹都是对亡者及家属的不敬,说话压低声音,举止轻缓稳重,才能显出诚意和风度。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信仰崇拜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灵”、“祖灵”的仪礼。

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 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本文标签: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浏览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