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得戒和尚

【佛教中的授戒】

转载一段《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供参考。

【受戒】又称纳戒。

即在家或出家人从师或依自誓而纳受戒法。

佛教教团有七众之别;七众之中,优婆塞、优婆夷属在家众,共受五戒。

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为出家众。

其中,沙弥、沙弥尼共受十戒;式叉摩那受六法正学戒;比丘及比丘尼受具足戒。

另有在家者别受一日一夜之八关斋戒,此名优波婆沙。

此中,式叉摩那之六法,并非离沙弥戒而别存,故就戒别言,计有在家五戒、八戒及出家十戒、具足戒等四种。

通常谓为五、八、十、具。

一般说来,戒法多由他人所授而得者,然亦别有自然得者。

如《俱舍论》卷十四云(大正29·74b)∶‘别解脱律仪由他教等得,能教他者说名为他,从如是他教力发戒,故说此戒由他教得。

此复二种,谓从僧伽、补特伽罗有差别故。

从僧伽得者,谓比丘、比丘尼及正学戒;从补特伽罗得者,谓余五种戒。

诸毗奈耶毗婆沙师说,有十种得具戒法,为摄彼故复说等言。

何者为十?一由自然,谓佛独觉。

二由得入正性离生,谓五苾刍。

三由佛命善来苾刍,谓耶舍等。

四由信受佛为大师,谓大迦叶。

五由善巧酬答所问,谓苏陀夷。

六由敬受八尊重法,谓大生主。

七由遣使,谓法授尼。

八由持律为第五人,谓于边国。

九由十众,谓于中国。

十由三说,归佛法僧。

谓六十贤部共集受具戒。

’此中,由他教者,通常称为‘从他受’。

在从他受中,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之正学戒,系从戒和上及数位僧众而得。

沙弥、沙弥尼戒系从一位和上及一位阿阇梨得。

优婆塞等在家三种戒,系从和上一人得。

在毗奈耶毗婆沙师十种得戒中,第一为‘自然得’,即佛及独觉于尽智心之位,无师得具足戒。

第二为‘见道得’,即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于见道位得具足戒。

第三为‘善来得’,即耶舍依佛称其为善来比丘而得戒。

第四为‘自誓得’,即大迦叶以信受佛为大师而得戒。

第五系指苏陀夷聪明过人,年仅七岁能善巧酬问佛陀所问,故虽未满二十岁,而被允许受具。

第六为‘敬重得’,即大生主比丘尼闻说八种比丘尊重法而得戒。

第七为‘遣使得’,系指法授尼虽欲往僧中受戒,然因故不能成行,故遣他人代受戒法。

第八为‘五人得’,即于边国,僧众鲜少,故得从和上等五人得戒,而非必从十师。

第九为‘十众得’,即中国之境,僧众甚多,故至少不得少于十人而得戒。

第十为‘三归得’,系指六十贤圣闻说三归而得受具足戒。

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谓受律仪时,有自受、他受及自然受之别。

按得受戒法虽有种种方式,然一般多行‘从他受’。

即从和上依一白三羯磨之法而得戒。

兹略述其受法如次。

(1)优婆塞、优婆夷之五戒∶首先令彼等依法受三归。

次一一就不杀生等五戒问尽此形寿能持与否?此时求戒者须誓愿持守。

据《优婆塞戒经》卷三所述,欲受此戒者先供养东方(父母)、南方(师长)、西方(妻子)、北方(善知识)、下方(奴婢)、上方(沙门、婆罗门)等六方,得父母、妻子、奴婢、国王之许可,后至大德处乞受戒法,大德比丘发‘父母听许否?’、‘不负佛法僧物及他物否?’、‘无内外病否?’等十五问,确定无此等遮难后,方授予戒法。

优波婆沙的八斋戒系于一日一夜持受,即以晨旦受之为法。

然若有碍缘,亦得于斋(朝食)竟受之。

其受法之次第,依《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诸戒受法篇〉所载,系先受三归,次就八戒一一誓愿一日一夜能持,复发愿(大正40·496a)∶‘我今以此八关斋功德,不堕恶趣八难边地,持此功德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无上正真之道,亦使将来弥勒佛世三会得度生老病死。

’(2)沙弥、沙弥尼十戒之受法∶沙弥等先从比丘、比丘尼受三归,顺佛教诫出家,以某甲为和上,如来为世尊,次就十戒一一誓愿尽形寿持之,是为得受其戒。

式叉摩那六法戒,系十岁以上曾嫁之女及十八岁沙弥尼所持守之戒,以二年为期。

其受法系先于比丘尼之所,以某甲为和上,乞授戒法,和上咨询诸尼许之与否后,一一说明戒相,复依羯磨法令求受者誓愿能持。

(3)比丘大戒之受法∶若依《删补随机羯磨》卷上〈诸戒受法篇〉所述,系须具五缘方得成就。

五缘者,即能受之人,所对之境,发心乞戒,心境相应,与事成究竟。

此中,{1}‘能受之人’有五种规定,即受具者必为人类;诸根具足;仪容严正;身心清净,可为道器;应着三衣;以及受戒之法相同。

{2}‘所对之境’有七项规定,即(a)结界,(b)有秉法之僧,(c)僧数满足,(d)***界内僧,(e)有白四羯磨之教法,(f)衣钵等资缘具足,(g)为佛法流布之时。

此中,僧数满足,指在中国时,须有三师七证,边国须三师二证。

三师是指戒和上、羯磨阿阇梨及教授阿阇梨。

七证是指为之作证的七位学证师。

{3}‘发心乞戒’指在僧众之前,称自名,称和尚名,乞受具戒。

{4}‘心境相应’谓既已界成僧具,法正缘合,若心别缘,不念戒本,或心境相乖则不能得戒,故须令戒子心境相应。

{5}‘事成究竟’指始自请师,终至正受戒法,事事须前后无违。

五缘既已具足,其次为正受戒法。

此有八法,即{1}请师法,{2}安受者所在,{3}差人问缘,{4}出众问法,{5}白召入众法,{6}乞戒法,{7}戒师和上问法,{8}正问法。

此中之‘请师法’,指招请十师之法。

即对和尚言∶某甲请大德为和尚,愿大德为我作和尚,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

‘安受者所在’,谓受戒之人不得在空隐没离见闻处;‘差人问缘’,指定可问十三难事等之教授师。

‘出众问法’,指于屏处解说十三难十遮,问其有无。

‘白召入众法’,指教授师既终问遮,还来僧中,对大众告和尚与受者,复召入受者,令来戒师之前。

‘乞戒法’,即戒子以至诚心求哀乞戒。

‘戒师和上问法’,即戒师对众僧宣受者乞戒,告欲作正问。

‘正问法’,如前之出众问法,对受者问十三难十遮,次于授戒法前,和尚对众僧宣受者乞戒及受者无遮难,并问容许受戒与否。

若众默然认许,乃授予戒法。

三度唱是事如是持,此谓三羯磨。

后更为说四波罗夷之一一戒相,问能持与否,受者应誓言能持。

又授予四依之法,亦令一一答能持,最后宣受者以和尚为依止,以了其仪。

比丘尼大戒之受法亦准之。

又,《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谓有六种因缘,不得授予比丘戒。

即{1}意乐损害∶指为王逼迫,又为强贼侵害,思在家难以活命,出家则易,故诈投僧中。

然复为同住僧所知,恐遭驱摈。

{2}依止损害∶指有十遮中之疾病。

{3}男形损害∶指扇递迦与半择迦。

{4}白法损害∶指因无惭无愧,令所有白法劣薄之辈。

即造无间业、犯比丘尼,或外道、贼住之徒。

{5}为他人所系属∶指王臣、负债者、仆从及不为父母所听许者。

{6}为护持其他比丘∶指如龙等能变化身形者,虽能化现比丘之相,然于睡眠时又恢复原形,故若授予戒法,或有见之者当易对其他比丘亦生憎恶之心,故须制止。

一般而言,出家五众之戒系全分皆受,然在家五戒则有全受、分受二说。

即《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谓五戒须具足受;然《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优婆塞戒经》卷三、《成实论》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末)等皆谓在家戒可以分受。

《四分律》等小乘戒之作法,略如上述。

然大乘中别说三聚十重戒,其受法亦与小乘有别。

此中,三聚者,指三聚净戒,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律仪戒,即七众所受‘五、八、十、具’之戒,此与小乘戒同。

此律仪戒以七众各别得受其戒,故称为别受。

反之,七众总受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故二者谓为通受。

又,《梵网经》别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且以之为大乘菩萨所受之戒相。

关于其受法,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上谓受戒之缘,可分三段,即(1)信心∶谓欲受戒法者,须信善恶因果,信佛果之常乐我净,信戒法之功德及自他皆具佛性。

(2)无三障∶指受戒者无烦恼障、业障及报障。

此中,烦恼障以凡夫常具,故未必障之;业障指现身作七逆,或犯十重禁戒。

此等重罪之障或不障,虽有多说,然一般以‘犯七逆之一,假令忏之亦成为障;若犯十重,假令忏之,则不成障’之说为正义。

又,报障,系果报之障,即地狱、饿鬼为重苦所逼恼,故非戒器。

(3)以人、法为缘∶‘人’指戒师,‘法’指记录受法之诸种戒仪。

戒师分诸佛、圣人、凡师三类。

诸佛亦有真佛、像佛之别。

真佛者,如妙海王及王子从卢舍那佛受戒者是,像佛者,指自誓受时,于金像、木像之前受之。

圣人亦有十地等真圣及像圣之别。

凡师须为真正之人,须具足五德,即(1)持戒,(2)十腊以上,(3)解律藏,(4)通禅思,(5)慧藏穷玄。

湛然《授菩萨戒仪》谓菩萨戒正从佛菩萨受得,凡师唯代圣师秉羯磨传戒而已,故应称之为传教师。

《略述大乘戒仪》卷下亦谓浇末之世难得五德具足之师,故仅以凡师为传教师,而以圣者为戒和上。

关于大乘戒之戒仪,《菩萨戒义疏》曾列出梵网本、地持本、高昌本、璎珞本、新撰本、制旨本等六种。

然一般皆用湛然之《授菩萨戒仪》。

此有十二门∶(1)开导,(2)三归,(3)请师,(4)忏悔,(5)发心,(6)问遮,(7)授戒,(8)证明,(9)现相,(10)说相,(11)广愿,(12)劝持。

授戒时即依此十二门之次第而授予戒法。

◎附∶HolmesWelch着·阿含译《近代中国的佛教制度》第九章第七节(摘录)受戒就是接受一系列誓约,这些誓约大多是否定句式的。

如果依戒而行,和尚不必履行国民义务,尤其是兵役。

中国当职戎N了解这点,免除了和尚们的兵役、徭役与税金。

相对的,和尚们有义务造功德,回向给帝王与国。

***总是不断设法,以免僧侣这项特权被误用。

***之徒可能为逃避兵役、税金而穿上僧袍。

这将削弱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因此***立法限制出家人数。

一些寺庙由朝廷授权,每隔一段时间传戒一次。

未经许可,擅自传戒,可罚打八棍。

一般是三年传戒一次(编按∶现代台湾一年传一次),但也有三个月传戒一次的例子。

未经授权的寺院如果想举办一次特别的传戒,或未经授权的寺院想传任何戒,依法必须向地方官员申请(在台湾,则须向‘中国佛教会’申请)。

在实际运作上,法律常遭忽视。

许多僻处宁静乡间的小寺庙常不经授权就传戒(据一位记得清末数十年间情形的和尚说)。

但如果地处城市附近或是受盗匪骚扰的乡间,它们往往会申请许可,即使是***长期授权传戒的寺院或许也会通知地方长官一声。

这有两层原因,在遭土匪威胁的乡间,他们希望地方长官派兵守卫通往寺院的道路。

至于城市附近,据一位受访者说∶‘受戒的人很多,好人与坏人混杂,有公共秩序上的问题。

’如果有麻烦发生,即使当时没有地方长官派来的人在场处理,寺院也希望地方长官能事先留意。

1911年,中央***控制传戒的时期结束。

但寺院仍然需要安全保护。

另外,在一些城市地区,法律规定举行公共***必须获得许可。

这可以解释1929年杭州净慈寺为何向杭州市***申请允许传戒。

后来市***经由公共安全局发出许可。

相反的,焦山在1949年前经常传戒,却从未申请许可或是事先通知。

焦山位于长江的一个小岛上,没有安全之虞。

虽然朝廷传戒的授权,已因帝国瓦解,丧失法律上的效力,但它们的实际效力依然存在。

原因是对宗教态度严肃的和尚,希望能正式受戒。

正式的传戒仪式费时较长而且繁复,参加的戒子人数又多,只有累积数十年经验而且房舍众多的寺院才有能力举办。

这样的寺院大多是皇帝授权传戒的寺院。

即使在1911年以后,中国和尚仍然蜂涌到这些寺院授戒。

当中最有名的是南京、浙江间的宝华山隆昌寺。

每个地区总有一、两个寺院是和尚最向往的受戒之地,但宝华山的声名却驰走全国。

普利普·摩勒(J.Prip-Moller)1939年整个春季传戒期间都在宝华山,他作了详尽的记录,也拍摄照片。

雷契尔特(K.L.Reichelt)曾目睹该寺及江苏他处寺院传戒,德·固鲁特(J.J.M.DeGroot)亲见福建鼓山传戒,还取得一份仪式程序表。

不幸,这三位杰出的调查者,叙述互不一致,与我的受访者的见证也不相符。

这些受访者有六、七人在宝华山受戒,其中一位在那里担任了四年的引礼师,之后当了三年的教授——三位主传戒大事的和尚之一。

据这些受访者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寄堂’,新戒抵达寺院(有些人在几星期前搬入),迁入云水堂当客人,除了报名、上早晚课,再没有其他义务。

报名时,他们提供有关个人历史的种种详细资料,包括师父名字,得度年次。

宝华山执事根据这些资料,估量他们受训时间的长短,受训的状况,将程度相当者编为一组。

各组有各自的堂,组员在第二阶段之初迁入堂内。

第二阶段初始叫‘分堂’。

报名截止,不许再有新戒参加,然后‘开堂’。

各组合称为‘新戒堂’。

‘新戒堂’指时间,也指地方。

时间上,它持续到传戒的最后一天。

作为地方,它指堂口会集的各堂。

总共有六堂,即‘一堂、二堂、三堂……’。

每堂——每组——有六、七十人。

堂内的摆设近似禅堂,四边设有广单。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分别编在不同组别。

一般单是比丘就占了三组。

前两星期,准和尚、准尼师学习如何吃、如何穿、如何卧眠、如何整理床铺、如何整理行李出游、如何站、如何走、如何进大殿、如何礼佛、如何待客、如何交班(例如禅堂当值的)等等。

多数人在小庙受训时,已经从剃度师学得其中大半。

但宝华山要求举止尽善尽美。

像伊顿(Eton)、葛洛登(Groton),或许更像山德赫斯特(Sandhurst)或西点(WestPoint),它在学员身上烙下记号。

如一位受访者说∶‘这些只有在宝华山才教得正确。

其他戒院根本不重视。

要教好这些,必须先到宝华山住上十年。

’事实上大部分教师似乎经验不丰,而且才进宝华山两、三年。

其中四位教师是引礼师,分派给各组。

阶层最高的是开堂师,其次是陪堂师,然后是三师父、四师父。

新戒也选出两位同伴作为代表,由于他们分别走在队伍的最前与最后,因此叫做‘沙弥头’与‘沙弥尾’。

当代表的,必须外貌好、能干、有经济来源——最后一项是因为他们得掏腰包打斋供养全寺所有的和尚。

如果钱不够,他们师父一般也乐于资助,沾弟子的‘光’。

除行仪外,新戒在这两星期内也学习一些经文,尤其是五十三偈咒。

这是一些句子,是和尚们每天在各种场合(起床、喝水、听大钟)心里应该默念的。

行仪及经文学会以后,接著有个忏悔与净化之夜,新戒齐集大殿礼佛。

次日举行第一次传戒。

沙弥头与沙弥尾代表同学请三位师父(三师)及七位证人(尊证)主戒。

三师包括得戒和尚——通常是该寺的退居和尚,代表佛陀;羯磨——坐在左首,代表文殊;以及教授——坐在右首,代表弥勒佛。

宝华山的三师七尊证都是寺里的常住众。

在他寺,其中一部分和尚也许是从他处请来的。

三师、七尊证在大殿门前坐定,出家新戒跪在广庭上念三皈依,受沙弥十戒。

出家新戒退下后,在家新戒上前,念三皈依,受优婆塞五戒。

三段式传戒的第一段在沙弥领取袈裟、钵之时结束。

袈裟分沙弥穿的五衣与比丘穿的七衣。

他们虽然还不是比丘,但中午进餐厅时已换上七衣,手托着自己的钵,一如寺里的常住众。

第二阶段的训练随即展开。

出家新戒现在必须学习多种仪式,尤其是波罗提木叉的二五0戒。

再经过两星期的学习,又有第二次的忏悔之夜,忏悔之后是仪式性的沐浴净身。

传戒仪式的其他部分,局外人可以旁观,至于立誓受戒则在隔离的戒坛上举行,局外人被挡在外。

普利普·摩勒(Prip-Moller)是少数目睹新戒立誓的外国人之一,他写道∶‘此处所见的,也许是佛教仪式中最庄严的典礼,典礼在奉献精神中进行,参与者全心全意投入,这在庙里一般是很少见的。

’集体受毕二五0戒,新戒每三人一组走上戒台。

一组称作一坛,而且编有号码。

在同戒录上,新戒的名字便写在‘一坛’、‘二坛’等等之下。

三位传戒师父从傍晚一直坐到深夜,检视每一坛戒子,接受他们成为比丘。

这对得戒和尚而言,必定是一项严刑酷罚,因为通常他是一位老者。

在普利普·摩勒目睹的例子中,得戒和尚到晚上便将位子交给弟子——现任方丈。

据原始印度佛教的作法,出家和尚经上述程序后,即成为正式的僧团成员,但以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说,一星期后新戒还得受《梵网经》的五十八戒。

《梵网经》制订了更高一层的戒律与誓约,要求新戒度尽一切有情才登涅盘。

因此这套戒称作‘菩萨戒’。

出家与在家新戒在同一典礼上念菩萨戒,两群新戒中的一群退下后,换另一群念,但在此前后,两群新戒一起跪着。

前一天,戒子在头上烧戒疤。

次日傍晚,发给每个人戒牒与同戒录,戒子同时还领取《波罗提木叉》、《梵网经》与《毗尼日用》。

在得戒和尚一场告别演讲后,‘新戒堂’关闭,传戒结束。

得戒和尚相关文章:

  • 梦见掉头发当和尚是什么意思

    梦见掉头发当和尚是什么意思

    梦见掉头发当和尚 梦见掉头发当和尚,你今天的脾气会出乎意料的大,特别容易激动。 怀孕的人梦见掉头发当和尚,预示生女,冬占生男,忌动土,动胎气。 做生意的人梦见掉头发当和尚,代表...

    精彩资讯 2024-09-05 03:23:24
  • 简述一休和尚的生平

    简述一休和尚的生平

    有一部动画片非常有名就是一休哥,据说我妈妈小时候也看过,当然了小编也看过,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动画片,里面的一休哥机智勇敢聪慧非常讨人喜欢,那么历史上一休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

    精彩资讯 2024-08-09 17:17:37
  • 沙和尚属于什么生肖,沙和尚属什么生肖的动物

    沙和尚属于什么生肖,沙和尚属什么生肖的动物

    关于沙和尚是根据唐朝历史背景和《西游记》情节而推断出属猴子生肖的人物。猴子生肖的特点与沙和尚的形象相吻合,他聪明机智、勇敢、善于化解危机,是唐三藏取经路上的得力助手...

    精彩资讯 2024-04-17 14:06:22
  • 虚云老和尚 120岁和尚传奇的一生,虚云老师

    虚云老和尚 120岁和尚传奇的一生,虚云老师

    【虚云老和尚120岁】老和尚姓萧,梁武帝的后裔,几代人住在湖南湘乡。他的父亲叫玉堂,他的母亲姓颜。清道光初年,父亲出生于科举考试,分发到永春和佐治州。他的父母已经40多岁...

    精彩资讯 2024-01-26 17:17:32
  • 福鼎有个寺庙和尚算命很准,福鼎有个寺庙和尚算命很准的叫什么

    福鼎有个寺庙和尚算命很准,福鼎有个寺庙和尚算命很准的叫什么

    有一种普遍的观点是福鼎有个寺庙和尚算命很准是当地著名的算命地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求签问卜。下面将从历史渊源、算命方法、受众群体、道德约束四个方面对福鼎有...

    精彩资讯 2023-12-29 22:27:32
  • 得戒和尚是什么意思

    得戒和尚是什么意思

    得戒和尚是一位著名的佛学老师,他的名字源于他在参悟佛法的过程中持戒严格,因此被称作得戒。得戒和尚的名字背后蕴含着佛教僧侣应遵守持戒的信条,对于佛学与佛教修行的认识...

    精彩资讯 2023-10-10 0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