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宋定伯捉鬼小古文翻译视频

【宋定伯捉鬼文言文拼音】

1.初中语文文言文短语

遂:于是,就

瞬息:一眨眼

顷刻:一会儿

少顷:一会儿

食顷:一顿饭工夫

卒:“同猝”,突然

倏尔:忽然

无何:没有多久

未几:没多久

寻:不久

适:刚才

即日:当天

今者:现在

已而:不久

走:跑

亡:离开

耳:罢了;而已

但当:只是

之:指代事物;的;助语无意

止:停留

吾:我

更:再

少选:一会儿

故:原因

去:离开

姑:暂且

有利:认为。.有利

雨:下雨

期:约定

信:信服

已:停留

但:只

戏:戏弄

尝:曾经

2.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12。

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

试读结束,如需阅读或下载,请点击购买>

原发布者:技术员童鞋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4、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7、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2、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3、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1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16、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17、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18、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1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

4.求初一及初三语文书上的文言文~帮下忙撒

第一册21.《论语》十则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23.*狼蒲松龄24.*短文两篇两小儿辨日《列子》乐羊子妻范晔25.诗五首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陶潜过故人庄孟浩然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游山西村陆游26.为学彭端淑27.木兰辞北朝民歌28.*卖油翁欧阳修29.*宋定伯捉鬼干宝30.诗词五首观沧海曹操次北固山下王湾望岳杜甫如梦令李清照西江月辛弃疾第二册21.桃花源记陶源明22.口技林嗣环2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24.*伤仲永王安石25.诗五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黄鹤楼崔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泊秦淮杜牧*夜雨寄北李商隐26.愚公移山《列子》27.短文两篇陋室铭刘禹锡爱莲说周敦颐28.*黔之驴柳宗元29.*工之侨献琴刘基30.诗词五首龟虽寿曹操石壕吏杜甫相见欢李煜观书有感朱熹清平乐辛弃疾第三册21.短文两篇三峡郦道元记承天寺夜游苏轼22.闲情记趣沈复23.*周处刘义庆24.*晏子故事两篇《晏子春秋》25.诗词五首使至塞上王维春望杜甫登飞来峰王安石论诗赵翼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2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7.小石潭记柳宗元28.*观潮周密29.*寓言四则画蛇添足《战国策》买椟还珠《韩非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塞翁失马《淮南子》30.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李白秋词刘禹锡赤壁杜牧过零丁洋文天祥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第四册21.公输墨子22.核舟记魏学洢23.*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24.*短文两篇荔枝图序白居易山市蒲松龄25.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别云间夏完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清照26.陈涉世家司马迁27.韩愈短文两篇:马说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韩愈28.*与朱元思书吴均29.*西湖游记二则袁宏道30.诗歌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雁门太守行李贺;无题李商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第五册21.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22.醉翁亭记欧阳修23.*满井游记袁宏道24.*峡江寺飞泉亭记袁枚25.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南园李贺;梦江南温庭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己亥杂诗龚自珍26.《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7.岳阳楼记范仲淹28.*越巫方孝孺29.*《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太丘与友期;魏武将见匈奴使30.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行路难李白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观刈麦白居易渔家傲范仲淹第六册21.鱼我所欲也《孟子》22.*隆中对陈寿23.出师表诸葛亮24.*墨池记曾巩25.诗词五首汉江临眺王维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浣溪沙晏殊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26.曹刿论战《左传》27.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28.*送东阳马生序宋濂29.*陌上桑汉乐府30.《诗经》三首:关雎;蒹葭;君子于役。

5.初中语文文言文

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作“的”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③敏而好学。

(《十则》)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二、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文言文实词用法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11、屠乃奔倚其下,。

【《宋定伯捉鬼》译文及注释】

《宋定伯捉鬼》是东晋时期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干宝。图书选自《搜神记》卷16,这则古代著名的不怕鬼的故事讲述的是宋定伯和一只鬼斗智斗勇的故事,他最终用人类的智能和勇气征服了鬼。故事告诉人们,人用自己的胆量和智能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妖魔鬼怪。那么《宋定伯捉鬼》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作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持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于时石崇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百文。”

译文

南阳地方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夜里走路遇见了鬼,问道:“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要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要到宛市。”鬼说:“我也要到宛市。”

(他们)一同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劳累,可以轮流相互背负。”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你太重了,恐怕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刚死,所以身体(比较)重。”轮到宋定伯背鬼,(这个)鬼几乎没有重量。他们像这样轮着背了好几次。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着它一点声音也没有。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刚刚死不久,是不熟悉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见怪。”

一路上,快到宛市,宋定伯便把鬼背在肩上,紧紧地抓住它。鬼大声惊叫,恳求放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他的话。(宋定伯)把鬼一直背到宛市中,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宋定伯担心它再有变化,就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当时石崇说(过这样的话):“宋定伯卖鬼,得到了一千五百文钱。”

注释南阳:古郡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诳(kuáng):欺骗。

复:又。

习:熟悉。

故:所以。

宛市:宛,即南阳;市,市场。

亟(jí):疲劳。

递相担:轮流相互背负。

卿(qīng):您,敬称。

略无重:几乎没有重量。

了无:一点也没有。

漕漼:涉水的声音。

着:放置。

急持:紧紧地抓住。

咋咋(zé):像声词。

索下:要求下来。

至:到

迟:慢。

宋定伯捉鬼小古文翻译视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