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兰亭集序的典故出处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是怎么产生的?】

说到王羲之很多人都听说过,毕竟关于王羲之练习写字的故事是很多人励志的榜样,什么入木三分啦,什么写了一个墨池啦?这些都是很多家长在激励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要有毅力方面经常用到的故事,而关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而关于《兰亭集序》这一文章的出处,其实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中就交代很清楚,人家在开头就已经说白了。开头就已经交代了这篇文章,其实是王羲之他们一群人出去游玩即兴所做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出去游玩,又不像我们现在一样,你说去个KTV唱个歌,去球厅打个球,或者说去酒吧跳个舞。在那个时候,作为上流社会的这些文人雅士,他们出去玩无非就是谈谈心,说说话,写写诗。以此来抒发自己心中有些什么感慨,或者说有什么烦闷的也表达一下自己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在见到大自然的自然美景之后,又是一番感慨,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这一鬼斧神工的赞叹,也表示大自然所能够看到的历史的变迁,以及国家的兴亡。有时候也表示无论自己的年纪怎么衰老,大自然都没有变化,做出对比来表达自己年纪老了。不能够再为国家效力了,报国无门啦等一些悲痛的思想。而王羲之所创作的《兰亭集序》,也是当初他们在游玩当中所写的一篇文章,就像开头所写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一句就把事情地点也交代的清清楚楚地点也交代了所做的事儿就是一群人一起在家中闲来无事聚个会。写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表达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慨。

【兰亭集序的传奇典故】

长期以来,学界盛行的说法是:《兰亭集序》被对之爱不释手的唐太宗李世民死后带进了棺材,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大唐贞观盛世,文韬武略的李世民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爱“书圣”王羲之的墨宝,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广为搜罗王羲之作品。每每得一真迹,便视若珍宝,馀兴来时摹揣度之,体会其笔法兴意,领略其天然韵味之后,便珍藏身旁,唯恐失却。不仅如此,他还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使得学王之风在贞观年间大为盛行。据载李世民曾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至太宗晚年,喜好王羲之更甚。

虽然所藏墨宝甚丰,但始终没有找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一国君主,却不能得到前朝稀世之珍品,太宗每一念此,便闷闷不乐。

原来,王羲之自己也十分珍惜“神助”之作《兰亭集序》,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路传下,至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对祖上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决心将祖传书法再现风华。他练习书法极为刻苦,在永欣寺时,就曾盖一座小楼专做练字,誓言“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运笔挥毫,经三十年之功,智永的书法名气也越来越大,《真书千字文》系智永的代表书作,历代评价颇高。智永年百乃终,逝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也对书法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遂将它珍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当李世民闻言《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处,兴奋不已,多次遣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颇有研究,与辨才和尚相谈甚欢。待两人关系密切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那才是王羲之真正的传世之宝。”萧翼不动声色地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犹豫再三,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言不信,说此帖早已轶失,怎么可能在你这里呢。辨才见其甚疑,一时起兴,就从屋梁洞内取出兰亭真迹予萧翼赏鉴。萧翼仔细察看了一番,果为真迹。只见他脸色一变,迅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太宗“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但悔之已迟。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到手了,李世民高兴得不得了。而辨才因受此事的刺激积忧成疾,一年后便撒手人寰了。

李世民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奉宫内的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赏赐给皇太子及诸位王子和近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临本传世。

兰亭集序的典故出处相关文章: